2010年8月31日星期二

(Product) Red®






















我認,我是被那一身寶石紅吸引。
也終於明白為何明日香堅持要把貳號機塗成紅色。
 (如果把轉盤的位置變成黑色就完美了。)

2010年8月29日星期日

苦難

「在那千鈞一髮之間,愛的力量戰勝了邪惡和恐懼。這才是苦難的意義。」


看了《明周》的十四頁報導 (如屬實),很痛,一念之差。

今天下午同悼。

千萬 .千萬.千萬不要忘記。

2010年8月27日星期五

承諾與珍惜

事件過後,我們紛紛嚷著要珍惜。
要珍惜,就請行動。
也不要等待被珍惜。

承諾,承許一個諾言。
經驗告訴我,
真正的承諾是不用宣之於口。

2010年8月26日星期四

慎言

鳥的!那死了的人算甚麼!?


獲釋老夫婦﹕肚痛是神的旨意

【明報專訊】「最初大家都覺得危險不大……想不到後來會變成這樣。」康泰團血洗菲律賓事件中,最初獲釋的李奕彪夫婦前晚已回到安樂窩,憶起同遊數天的團友遇難,雖撿回了性命,但夫婦仍難掩哀傷。李太說,槍手登車後

2010年8月24日星期二

重覆又重覆

民族偏心人皆有之。

是次肇事者是港人,港人氣結悲憤乃人之常情。我不認為這是自私的反應。

可怕的是恨的散播。

由菲警的無能,擴展對整個民族的藐視,繼而唾罵,要引發大戰,隨時就緒。
菲警的行動是否涉及政治動機,只能臆測,但要跌入政治圈套卻很容易。

有人為歹徒被殺而歡呼,他真的該死嗎?
這問題跟車上的旅客該死嗎同樣重要。

死亡,只帶來沉默。
然後惡人變成惡魔,
連懺悔的機會也沒有。

活著比死亡需要更大勇氣。

今天還在呼吸的我們,除了感歎著珍惜,也別忘記活著的責任。

奠。

2010年8月23日星期一

教訓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睇幾多次都好正系列(一)

當年我在戲院看得很high XD
改編一流!

加上企鵝關係,加一百分!




沒有雞沒有蛋,這是原生。
由於是30年前的關係,台風就......忍耐一下吧。
我忍笑忍得好辛苦說XDDDDDD

2010年8月21日星期六

怪癖









不穿高跟鞋 ( 除非重要場合,如「去砍」),可是有儲高跟鞋的習慣。
這是第五對。

2010年8月19日星期四

好奇

雖然不知道你/妳是誰
不過還是謝謝支持

每天從臉書過來好幾趟
凌晨五時卻未睡

對上一次投寄非公函文件是甚麼時候?
忘了。

在這個「先進」的社會,幾乎甚麼也可以數碼化的年代,影象與文字不過是虛擬的幻影,從瀏覽到刪除,可能不消一秒鐘。

投寄已淪落成「原始」的舉動。

或許若干年後,再沒有人知道郵票的味道。

2010年8月17日星期二

MP3裡的搖籃曲

Lullaby,搖籃曲是也。
根據維基中文版解釋︰「搖籃曲是一種撫人心靈的樂曲,一般是希望以熟悉的聲音和甜美的旋律用作哄小孩子入睡之用。基本而言搖籃曲以三拍子進行,或以6/8 拍子。音色上以簡單逹至和諧。而搖籃曲的另一大不成文特色為降調,如蕭邦、李斯特、及巴拉基列夫所作的搖籃曲都是D♭的。」

拍子調子我一竅不通,只是碰巧隨身聽裡有三首Lullaby而己。
晚安安。





2010年8月16日星期一

片段

‥前幾天想起了一位中學同學,昨晚竟然遇上!見面的對話很惹笑。他走過來︰「喂...嗨。」我(怔了,幾乎整個人在我面前才察覺)︰「喂~」他︰「我走喇...」我︰「吓!?走去邊!?(下一句準備問︰又返英國?)」他︰「返屋企囉...」我︰「!!!(輸哂!)」

‥連續幾天的慶生飯,好飽。試過連續三餐都是日本菜,好癲。

‥飯局的話題,女生們都是離不開這些那些。

‥tbb重播美少女戰士,屈指一算,首播是十六年前的事!好恐怖......難怪宣傳片的女主角都變了媽媽級......(十六年前的青春少艾是也)現在的小孩都不知道是啥!!

‥結婚問題,有人說兩三年後若男方沒有能力,打算放棄關係;有人說因為到了適婚年齡,所以要去結婚,對象的條件是經濟能力>感情;有人說,通常結婚的不是最愛,許多時候是環境造就。我比較擔心的是,如果根據以上原因,那麼搞婚外情的人應該是我......

‥空氣中開始呈現秋季的氣息,儘管悶熱未散。

‥逛書局相中了以下幾本︰韓寒《獨唱團》、湯禎兆《日本中毒》、沈旭輝《國際政治夢工場III》,除了《獨唱團》只有國內版,其餘兩本都沒有簡體版。近年書價上漲,不得不向國內版屈服,紙質的問題是其次,被扭曲了的中華文字才是礙眼處。三十年前的一場革命,十年光景,毀了三千年的精髓,本是可笑,更可笑是,我敗給了趨勢。

2010年8月15日星期日

四分一.重組

我的四分一世紀
故意沒留下一張照片
願每一段祝福
珍而重之
嵌進腦海

謝謝你們
---------------------

原來真正的自己
是併湊於各部分

那一個我

這一個我

都是我

2010年8月12日星期四

就是這回事

今天,我對友說︰
「就算你仆哂街損手爛腳番嚟,我都依然係度,唔會鬧你,最多笑你!」

2010年8月11日星期三

另一篇笑話

反應︰笑jor
回應︰1000元!?食懵佢啊?

原文連結
-----------------------------

「方舟不是神話佈道大會」在佈什麼道?——我在6.26當晚的親身體驗

早陣子轟動一時的「發現方舟」(基督教聖經中記載的挪亞方舟的故事),究竟如何被人用作基督教裏的「福音佈道」?香港的影音使團,在6月26日為我們作了示範。

***

佈道會在當日分為兩場,早場3pm,晚場7pm。在與市區相距甚遠的亞洲國際博覽館(鄰近香港機場)舉行。我去的是晚場。即使地方比較偏遠,但5,000多個座位中,差不多有9成「爆滿」。我在東涌搭佈道會安排的城巴到達會場,等車途中,我觀察到差不多有一半前往的是青少年人。

一進場,一班公眾非常熟悉的基督徒藝人就來獻唱——有孫耀威唱他在新碟中的新歌(他在台上表示,我才知道);高皓正、梁雨恩等藝人先來一曲《偶然遇上的驚喜》,再來一首《上帝早已預備》,之後是一首節拍強勁的歌曲。一班藝人在台上拍手、跳上跳下,歡呼喝采,並叫全場人士站立,跟他們一樣拍掌跳舞,「今日係歡喜快樂的日子,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鏡頭不斷對着台上的藝人Zoom in / out,又不斷Fade in / out不同角度。這些技術,與那刻的氣氛,與一個音樂會很相似。

***

或許,要為「發現方舟」這宣布做一點澄清。

我進場時,收到大會一叠刊物。其中一份叫「號外」,列出了12條「探索方舟FAQ」。影音使團承認,他們的探索,其實是發現「九成」是挪亞方舟。他們承認,「探索隊並非進行考古,而是探索、尋找及拍攝」,但這次「九成」的發現,是「經過當地考古學家以『排除法』論證。」

於是,我從他們的「號外」中,嘗試了解究竟「當地」和「排除法」是什麼意思。

影音使團在「號外」裏不斷強調他們採用的是「排除法」——「……因此基於實證、歷史文獻和目擊人證詞,唯一有理據的可能解釋就是挪亞方舟」

在「因此」之前的一大堆原因,除了是錄像中的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Joel Klenck以及荷蘭方舟探索家Gerrit Aalten幾句同樣用了「排除法」的說法,絕大部分就是他們與土耳其當地考古學家的合作發現,亦即之前提及過、「當地」的意思。

影音使團這樣描述他們與土耳其「當地」的關係:「土耳其的國情決定了這次世界性大型發現需要用特別方式(新聞發佈的形式)來公佈」;「政府和官方的支持,決定了在土耳其亞拉臘山探索方舟的成與敗……這是高難度的技巧,也是一般只着重科研的科學家所不能理解,就是要在別人後花園挖掘,也要尊重屋主的規矩。」;「因為是在土耳其境內的發現,尊重土耳其專家是理所當然。」

佈道會上播出一段十多分鐘的片段,大會表示,這是一套「絕密」片段,只曾在某些新聞發佈會上播出過,而且只是他們所拍攝部分的十分之一。

片段介紹了「七個空間」,重點表示這些空間及設計,例如間格、橫欄,以及相信是牽住動物的小木柵,跟聖經對方舟的描述如何吻合。大會請來位於馬灣的「挪亞方舟」的建築師伍則堅,解釋所發現的方舟的結構。伍經常說出「似乎」、「按推論……」、「機會好微!」等字眼,與影音使團的「九成」想法「非常吻合」。

從以上可見,影音使團說的「九成」,而不是「七成」、「五成」或「三成」,其實是指在他們認為的範圍裏的可能性;排除的,也是在他們所認為的範疇裏,要排除的東西。

我拿起手上他們的場刊,上面寫着「全球災變‧方舟驚現」——這卻是多麼一個堅定又具信心的宣告!

***

讀到這裏,你或許還不明白,「發現方舟」和佈道有什麼關係。

當時,我心裏也在問同樣的問題。

我理解到,大會在說出他們所發現的方舟有幾多成真實後,就嘗試以另一種角度去「佈道」。

片段播完後,影音使團負責人袁文輝和探索隊隊員、資深拍攝工作者楊永祥以及藝人梁藝玲,講述他們探索的經過。三人不斷強調過程如何艱辛、冒險、「揾命博」,「發現方舟的地方在高山上,含氧量低,又近一個火山山頂,身邊不斷有石頭跌落」;「我哋成日見人從山上抬回一具具屍體」;「拿樣本要鑿冰,但探索時正置冬天,過一會冰又封回幾尺,很麻煩……」;「那裏不時有軍事衝突,軍方與當地的庫爾德人經常開火……」

「但靠着神的帶領,我哋最尾都可上到山探索方舟!」梁藝玲表示。袁文輝說:「我哋用信心、向神祈禱,用生命博返嚟!」,「我覺得藝玲能安全返嚟,已經係一個神蹟!」

另一隊員李耀輝(Panda)在錄影中表示,自己第一次探索回港後,發現自己患有第四期癌症。但他表示,「方舟事工」是神對他個人的「使命呼召」,並表示不是自己的時間有多長,而是在這段時間裏可以再做些什麼,希望在場人士珍惜眼前一刻。袁文輝說:「Panda知道自己是第四期己經有年半了——他根本是個行得走得的神蹟!」

換言之,影音使團在這裏由「方舟的發現」,轉到他們「發現方舟的經歷」去佈道。

不過,他們「發現方舟的經歷」,又似乎不是一些異常特別的經歷——我不是要否定他們有血有肉的經歷,而是我們身邊也有很多人經歷着戰亂、生活各種窘局;患癌的朋友也經歷着神的帶領。花資源去探索方舟,接着搞一個佈道會,有沒有必要?

這問題仍然在我心裏盤旋着——尤其當我看到場刊上寫着;「呼籲五千名現場觀眾,每人奉獻1000元」。這跟他們不斷強調艱辛、冒生命危險有什麼關係嗎?

***

佈道會最後一個環節,是美籍華裔科學家吳宣倫博士的分享。他不斷陳述一些科學數據、知識。作為大學本科修讀科學的筆者,其實也不明他在說什麼,但明白他目的要說,地球正步向滅亡(例如全球氣温上升、人類要與細菌大戰等等),人們要趕快接受耶穌基督,把名字留在天上的「生命冊」上。

如此,他引到聖經裏《馬太福音》24章36-41節:

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獨父知道。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當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沖去。人子降臨也要這樣。那時,兩個人在田裡,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個女人推磨,取去一個,撇下一個。

耶穌所說的末世,與挪亞方舟有什麼關係,已經有很多書,寫了很多不同的見解。我感到疑惑的是,不論兩者(末世與挪亞方舟)是一個怎樣的關係,這與挪亞方舟的真實性根本沒必然關係。正如耶穌用了很多虛構的比喻,只是想從比喻中帶出一個信息。哪管是說末世來臨,會如洪水般突如其來;或說有人指末世如挪亞時代般惡貫滿盈……接受了方舟真實存在過,卻不代表要接受耶穌所要帶出的信息。

吳宣倫博士的分享,我有8成內容聽不明白。不過,他有幾句話是非常「震撼」的:
「末世延遲來到,我有理由相信是為了中國人(得救)!」
「聖經說,男人『汗流滿臉才得糊口』,其實是一個祝福......因為這讓男人去運動,vascular system才能健康!」
「美國人其實一早已發現方舟啦......」「但這次重大發現,就是神留給中國人啦!」
不少人聽到這些「震撼人心」的說話,都會鼓掌。

***

買了佈道會門票後,才知佈道會當晚是世界杯16強,烏拉圭對南韓。我心想,佈道會完結後我趕快回家,應還可看到下半場比賽。其實,吳宣倫博士分享完畢,我已「一枝箭」跑去乘車回家。

回家後一開機,烏拉圭剛攻入了致勝的2:1的那球,熒幕已經是重播片段……

「頂!我為何留在佈道會那麼久呢?!」我心裏恨恨地痛駡自己。

***

後記:

其實,決定去這次佈道會,是個困難的過程。

我有記者證,其實我可以記者身分入場。不過,一來有關方面只設午場招待傳媒,二來我也不想以記者名義,出席一個公司沒打算我出席的活動。於是,我選擇購票。$65的門票價錢(最低票價),對窮困的我來說,是有點貴的。而且,其實我沒多大興趣以這$65去支持影音使團的「方舟事工」。記得當我購票後告訴女朋友,她即時的反應是:「你明知佢哋都係做show啦,仲去嚟做乜?」之後,還因此跟她有一場有關使用金錢的小爭執……

不過,我想我這次入場還是值得的。過往,身邊很多人批評影音使團的所謂傳福音方法。但老實說,我對影音使團的真正認識,不是很深入。我在想,我希望在眾說紛紜中下判斷,就先要親身了解別人在做什麼。

另外,我也希望讓人知道影音使團在做什麼。作為一個記者,我希望盡量(只是盡量)以旁觀者的角度,呈現給沒參與影音使團活動當中的朋友,看個清楚。

我想,如果人們看了,對影音使團所做的事情有更深入的了解,那幾十元,還是值得花的。

不能認同更多

有人在面書貼了此文,當下反應︰終於有個似樣的思維!
--------------------------------------------------------------------

原文連結

回應胡志偉牧師,談「為何基督徒不像樣?」
張毅勤

近日,天道書樓出版了一本翻譯自 David Kinnaman 的新書,名為 Unchristian,中譯為《論盡基督徒》,本書作者查訪美國青年人對福音派教會的看法。胡志偉牧師就這本書發表了介紹文章《為何基督徒不像樣?》(http://www.tiendao.org.hk/phblog/?p=1232),我讀後有意作出回應。本文的目的,是繼胡牧師再談現今福音派教會的現象,願與各人一起反思。

一、教會形像負面的原因
福音派教會的形像無論在美國或香港的教外人士眼中已漸趨負面,很多基督徒歸咎於現代社會的自由思想和開放道德,以致他們的價值取向與教會愈走愈遠,甚至故意抺黑對方。然而,這個理由並不足以解釋福音派教會形像低落的原因,因為教外人士對基督徒的主流批判並不在於價值取向,而在於思維模式和處事手法!

當然,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堅持一如以往的態度,以持守真理之名,毫不在意教外人如何看。但這樣便失去與教外人對話的空間,福音大門只會更加收窄,也失去讓自己反思的機會。實事上,我們確實要好好想想基督徒有那些地方真的「不太像樣」。胡牧師引述書中指新一代教外人對基督徒的看法是這樣負面的:「思想封閉、反同性戀、反墮胎、易怒、暴力、不合邏輯、建立帝國、得救至上、不能與人和平共處」。其中「思想封閉」和「得救至上」是我深感認同的。

二、思想封閉
「思想封閉」可以從科學和道德兩個層面來看:在科學上,福音派教會的基督徒大多反對大爆炸宇宙論和進化論,而他們反對的理由表面看來是很科學的,例如我曾在多個不同的基督教媒體裡聽到這樣的論調:「爆炸只會造成混亂,如果宇宙是由大爆炸產生,就不可能形成現今有秩序和規律的自然界」,「進化論是不成立的,因為我們還未找到物種與物種之間的缺環」,可惜這些論調在現代科學家眼中是可笑得不屑回應的,其實只要稍微接觸過天體物理學和遺傳學的人也知道這些反駁理據完全站不住腳,但令人癈解的是福音派教會卻視之為智理名言,還不斷在基督教書刊、講座裡重覆提點,信徒也欣然接受,從不考慮另一方面的理據。大概,這種片面的取態是源於基要主義的聖經觀,認為基督徒要堅持所謂「聖經咁講我就咁信」的準則,若支持那些科學理論便等於違反了創世記教導,故縱然那些理據是如此薄弱不堪,也只好拿來反擊。可是他們並沒有深思,這種自命忠於聖經的堅持,是建基於一種純字義的釋經假設,並認定創世記是為宇宙和人類起源作科學解說,卻完全忽略了經文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寫作原意。

在道德上,福音派教會的立場傾向保守,例如不支持同性戀、婚前性行為、娼妓、賭博等,當然基督徒按照在聖經中所領受,持守這些立場確實無可厚非,可是在實踐的方法上卻出現了很大問題。首先,很多基督徒有意無意地把這些道德觀加諸於未信者身上,認為他們需要接受改變(其實無論在舊約或新約,神的教訓和誡命只給予祂的子民,並沒有要求外邦人或未信者遵守)。例如有基督教道德團體主張「給同性戀者一個改變的機會」,以協助他們挽回正常的性取向,顯然地,這種姿態並沒有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因為對於同性戀者來說,他們的性取向本是正常的,用不上甚麼人去「幫助」,道德團體以救助者的姿態出現只會令對方反感。其次,他們在要求未信者認同這些道德觀念的過程中,是以一種社會上的後果論來達至他們在神學上的議程。簡單來說,就是他們先有一套神學觀念(如「同性戀是不合神心意的」),但在勸導對方改變時卻不提及這個觀念,而是用了其他理由(如「同性戀會助長愛滋病蔓延」、「同性戀會破壞家庭結構」等社會後果),最終目的是要驅使社會風氣盡量符合基督教的道德倫理,難怪這些道德團體給人偽善的感覺。更糟的,他們所列舉的社會後果基本上是一種蝴蝶效應理論,例如恩福堂主任牧師蘇穎智聲稱同性同居會為社會帶來更多「養鴨一族」,「令很多大學畢業生成為性奴」,「帶來更多AIDS同HIV受害者,鼓吹同性同居,最終社會負上沉重的代價去照片他們」,這種邏輯跳躍的論述非但沒有說服力,更轉移了問題的焦點。

三、得救至上
至於「得救至上」,福音派教會在傳福音的進路上走向功利化,注重技術性層面考慮,諸如場景、氣氛、有多少人決志、能帶多少人返教會等,而非佈道內容的質素,其中不乏為了叫人信主搬出一大堆證據,卻無視那些證據背後的合理性和真確性(最典型的例子是影音使團所舉辦「方舟不是神話」佈道會),違背了傳福音是為了見證真理的精神,簡言之就是為求別人信主而不擇手段。

四、基督徒活得不像基督
今天福音派教會裡的基督徒有很多的確是不像樣的,意思是說,他們雖然有聚會、有事奉、有靈修、有讀經、有禱告、有奉獻、有傳福音、凡事循規蹈矩,但卻活得不像基督!基督昔日在世一方面過著聖潔的生活,另一方面走入群眾,與稅吏、妓女、奮銳黨人為伍,他包容罪人,對於性不道德的罪從不以禁制式手段處理,但對於不公義和偽善的罪卻嚴厲斥責;基督沒有事事遵從律法,也不隨便附和宗教領袖的權威。基督就是以這樣的生命來見證神,但現今福音派教會的基督徒卻鮮有這種生命特質。

為何他們鮮有這種生命特質?我認為最少有兩個因素:第一,福音派教會把聚會、事奉、靈修等的多寡看為基督徒屬靈生命的指標,基督徒便隨之以這些標準看自己是否「屬靈」,信仰變成了宗教活動,而非聖潔生活;第二,教會中論資排輩的階級觀念頗為嚴重,名牧(或主流基督教機構)的說話比傳道人有份量,傳道人的說話比一般信徒有份量,一般信徒的說話比教外人的有份量,在這種封建的文化傳統底下,信徒對事情判斷的準則不再是客觀的理據,而是說話人的身份,久而久之福音派教會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封閉的體系,難容納異見聲音,附和權威,缺乏自我批判精神,思想與現代社會脫節。

當然,我不會以偏蓋全,說所有福音派教會的信徒都是如此,但我必須承認上述所說的是一種主流現象,這個從福音派內具有代表性的堂會及機構中可見一斑。

五、總結
與現代學術脫節的思維、虛偽的道德論證、規條化的靈屬指標、功利化的佈道方式,是現今福音派教會所面對的危機。若我們仍然繼續固步自封、不作出變革,將會失去廣大的福音禾場,教會只會更被邊緣化,更枉論為主作鹽作光。

2010年8月9日星期一

雜碎

‥近來身邊發生的事,比電視連續劇還要峰迴路轉。作為旁觀者的我,除了聆聽與支持,也沒有甚麼作為。朋友,既然千帆過盡,驀然回首仍有人在燈火闌珊處,就不要再說遺憾了。祝福妳。

‥有親戚自遠方來,不亦累乎。第一天,我已經腳趾生水泡!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唉,各位努力。

‥怎麼個個都來問人生計劃!?我要說的是,我冇囉。不是說得過且過,而是人生中太多變幻莫測,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衝了個啥來打亂原本的計劃,如果不懂得隨機應變,就很容易痴線。我的人生只有方向,沒有目標。

‥還有,所謂賴以為生的價值觀,也是最脆弱的部份,如同鑽石中的雜質。昨天從金器店的售貨員中得知,原來鑽石中的一點瑕疵,可以為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因為如此不堪一擊,世上最堅硬的物質也可以在瞬間被摔得粉碎。

‥現在的我在蹭磨,有沒有一份工作,可以逐水草而居?我懷疑我的前世(或者前前世),是遊牧民族。

‥說到底,是我沒有大志。

2010年8月8日星期日

洋蔥

「回憶就像剝洋蔥。剝洋蔥的時候你一片片剝,過程總是讓人掉淚,但是剝到核心,才知道是空的。」--Gunter Grass

所以,請不要誇我堅強,那不過是生存法則。
為了那無謂的尊嚴。

2010年8月6日星期五

小故事時間

突然很想分享一個小故事。
那是出自我第一次掏錢買的書。
那一年,我十二歲。
第一次讀畢這個故事後,我的眼睛一片模糊。
---------------------------------------------------------

《完美的擦膠》
求了媽媽很久很久很久,麥兜終於得到了這最美麗的擦膠。
最美麗的擦膠!它的潔白 ,它的形狀 ,它的香味 ,它的溫柔 …… 一切一切 , 都是一塊擦膠所能達到的極限 。 能遇上一件世上最完美的東西 -- 縱使不過是一小塊擦膠 —— 麥兜想 , 已是他莫大的運氣 ……

……更何況 , 現在這塊最完美的擦膠 , 竟就在自己的房裏 , 就在月下 , 就在自己的手心!麥兜想 , 這是他莫大的幸福 。 看!多美麗的擦膠!遇上快樂的事 , 功課取得高分 , 又或者很心掛很心掛的時候 , 麥兜才會慢慢拉開筆袋 , 看一秒 , 他的擦膠 。 這是他給自己最大的獎勵 —— 看!多美麗的擦膠!

於是我們也可以想像到 , 麥兜是不會用這擦膠的了( 他怎會讓擦膠沾上污漬?) 。 麥兜也沒有其他擦膠 -- 因為他已經滿足 。 他已經擁有一塊世上最美麗 、最完美的擦膠!

至於結果 , 我們也是可以預計到的 。 不用擦膠 , 麥兜的功課一天比一天胡塗 。班主任Miss Chan沒法知道他寫甚麼 ,也沒法勸服他用一用那「完美的擦膠」, 於是找來了麥兜的媽媽。

麥太說:「傻仔頭!沒收你的擦紙膠!」

接下來的事 ,卻是大家都估計不到的了:
麥兜沒有了他 「完美的擦膠 」 後 ,他亦再沒有用其他擦膠 。 他開始很慢,很慢 , 很慢 …… 他很小心地寫每一個字 , 每一筆, 每一劃 , 他都不會寫錯,都不需要改正 。 他不需要其他擦膠。
他只要他最完美的擦膠 !

只是對於一個幼稚園低班的小朋友來說 , 能夠不用擦膠而不寫錯一個字, 那是十分艱難的。自此 , 麥兜做作業所用的時間 , 比其他同學可要花多四 、 五倍!但麥兜願意。

Miss Chan 明白麥兜。她對麥兜說 :「 我不會強迫你用擦膠 , 可是你寫字寫得太慢 , 還是會影響學習的 。你可不可以不用擦膠 , 寫字又快又好?」
麥兜想了想 , 想了想自己那完美的擦膠 , 說 : 「 可以! 」
又過了一些時間 , 麥兜真的可以 , 可以寫得又快又好, 寫滿了一大頁生字 , 半劃也沒錯 ! 就連校長見到都忍不住說 : 「 多完美的字啊 !」

就在那夜--那夜麥兜回到他的睡房 , 回到他的書檯 ,月光下 , 麥兜再見到了他思念著的, 那潔白 ,那形狀 ,那香味 , 都是世上最完美的擦膠!

他多麼願意 , 不寫錯一個字 ,一百個字 ,一千個字 ,一萬個字,一億個字…… 就讓完美無瑕的擦膠 , 安躺在他厚實的掌心 。

2010年8月5日星期四

關於潛行凶間(二)

思索了好久寫與不寫,原因在於......
以下兩幅圖解!基本上它們已清楚解釋了劇本的概念......
還是老套的奉勸一句,以下內容涉及劇情,慎入。

請按圖放大。






































































我懶啊......還是不寫了(別打頭)。
或許待我讀完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和《夢的解析》,
再消化多一會吧。

回到我的Limbo去了。

十年一刻

因為過於感動的關係,決定再貼一次。
久違了的雞皮疙瘩。

願你們也有同感。



詞曲/吳青峰

那姑娘半頂著妝 身手漂亮 皮黃嘴上流浪
那兩人說帶著鬧 歌舞齊發 百花手上飛揚
年歲的河已三百趟 那江水走遍大街小巷
不管是生旦淨末丑 跑龍套也能讓你激昂

寧願捨一頓飯也聽你唱

可能忙了又忙 可能傷了又傷
可能無數眼淚 在夜晚嚐了又嚐
可是換來成長 可是換來希望

如今我站在台上 和你一起分享

那珍珠開在東方 異國芬芳 天鵝頂上蕩漾
那文化活在日常 英雄好漢 梆子曲上爭仗
將心靈的面具塗畫 那角色穿越時空長廊
不管是冰雪與風霜 哪個斷腸人在水一方

消磨這一身魂也陪你闖

可能忙了又忙 可能傷了又傷
可能無數眼淚 在夜晚嚐了又嚐
可是換來成長 可是換來希望
如今我站在台上 這麼對你講

十年的功聚成燦爛 那一分鐘的夢
生命舞台發光的人 絕不是只會說

可能忙了又忙 可能傷了又傷
可能無數眼淚 在夜晚嚐了又嚐
可是換來成長 可是換來希望

如今我站在台上

可能耗盡堅強 可能歷經滄桑
可能我的瘋狂 暫時不得到原諒
可是我知道啊 可是我明白啊
是我的執著搏來 在你面前歌唱

唱著我的幻想 唱著我的荒唐
唱著與你分享 打通我們的窗

零碎的一夜

午夜夢迴,收到ZZ的回郵,後來,她在網誌上說︰
「請記著,凡事大大口地深呼吸,告訴自己,會好過來的。而我,一直都在。 」

本來只是她的讀者,後來變成朋友, 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對於朋友,我一向採用直覺的方法溝通。即是,初次見面/對話的五分鐘,我就知道跟對方是否相處融洽,而相處融洽的定義,是可以突然爆肚或爆粗,沒有必要隱瞞自己的第一反應。

自問是一個慢熱的人,也很在意對方的反應而決定本身的回響,所以,越是直腸直肚的人,反而讓我少顧慮,我們又不是要做聖人君子。

而我知道,天生不是一副和顏悅色的臉孔,身邊的人也說,我不作聲/初次見面的印象,是很兇(兼很串)!唉,我是無辜的......

近年,我都在學習笑,因為笑容可以令人放鬆。中學時,有同學跟我說︰「妳笑的時候很好看啊。」真的嗎?我還是對自己的樣子不習慣。

還有一個習慣,對於熟悉的人,我喜歡直喊他們的全名。我的名字是單字,對於它是又愛又恨,背後有一個小秘密,嚴格來說也不算秘密,只是一個在我出生前的小故事,知道的人很少,但如果有人直喊我全名,我還是很高興。英文名或其他渾號,只是工作上的需要,感覺很陌生.......你不覺得,當有人在遠處呼喊︰「喂,XXX(你的名字)」是一件很親切的事嗎?

清晨夢醒,又似乎想通了一點,有人一生平平無奇,卻在不知不覺中用一生去感染他人;有人一生平步青雲,實踐了自己的目標;有人繞了一圈,在生命中走馬看花;有人原地踏步,至死不悟。無論是哪一類,最後只要領悟從心的快樂,就是誠實的一生。

我呢,還在摸索中。

2010年8月3日星期二

關於潛行凶間(一)

由於實在忍無可忍(要知道被虫咬是很辛苦的事),也不想約來約去,昨晚我決定獨闖戲院先睹為快!結果當然沒有令我失望!


以下內容嚴重劇透,慎入。


先說說班底,基本上是將Batman系列人馬一整個搬過來(!)

配樂是Hans Zimmer,Batman系列皆出自他的手筆,不過鄙人印象最深的作品是《最後武士》,昨晚離場時抬頭一瞥credits,見到他的大名,有一種奇妙的親切感(內心OS︰果然係你!)

演員方面,有很多熟悉的面孔,看過Batman系列的人應該不會陌生。

先有Michael Caine,在Batman系列中是忠心的管家,本劇中飾演Miles,是Cobb(Leonardo DiCaprio飾)的父親,也是一名建築學教授。(順帶一提,Michael Caine在導演Christopher Nolan的前作《The Prestige (港譯︰死亡魔法)》也有演出,看來是導演的御用皇牌。)


Cillian Murphy飾演集團之承繼人Robert Fischer,由於他在Batman中的「稻草人」形象太深入民心,我一直以為他在戲中有個反高潮XD


渡邊謙飾演齋藤,在劇中是Robert Fischer的商業對手。雖然只有在《Batman Begins》前段中出場,不過攝人的氣勢和紳士風度令人難忘,前前作《最後武士》更是帥得發光,完全把主角Tom Cruise壓下去,哈哈。


然後來「新」面孔。
男主腳Leonardo DiCaprio不用多介紹吧,從當年迷到萬千少女的《鐵達尼號》到今天的《Inception》,演技是無庸置疑的,2005年摩納哥電影節更以33歲之齡成為最年輕的終身成就獎得主,想點。(不過親眼見證他由一名「o靚」仔變成一個「佬」,這個感觸比較大...)忘了說,劇中飾演Cobb,是一名潛夢專家,也是盜夢賊。


女主腳Marion Cotillard,近期我很喜歡的一名演員,2007年憑《La vie en rose(粉紅色的一生)》成為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近作《NINE(華麗后台)》和《Public Enemies(大犯罪家)》也表演不俗,天生一雙憂鬱的大眼睛很容易打動人心。劇中飾演Cobb的亡妻Mal,也是一名潛夢專家,她的死亡對Cobb的打擊很大,出場不多卻是故事的重心人物。(當字幕翻譯出現「小梅」二字,我的表情是一整個的...囧!)


第二女主腳Ellen Page ,飾演Ariadne。代表作非《Juno(Juno少女孕記)》莫屬,不過我的第一印象卻來自《X-MEN 3》的Shadowcat,因為好萌XD~戲裡是一名建築系學生,是Miles的高徒,後來加入Cobb的組織成為夢景建築師,曾進入Cobb的夢境企圖了解其潛意識。


亮眼的配角Tom Hardy,劇中名字是Eames,是一名偽裝高手,無論是易容或是字跡模仿都難不到他。看似自私但其實重義,機智幽默是也。


登登登登,本期驚天(壓軸)大發現![花痴mode開]
(鄙人私心認為)比男主角更搶戲的第二男主角Joseph Gordon-Levitt!!!(本作中)我想用帥到不行來形容(一邊看一邊抹鼻血...OK,我認是over了Orz)。人稱鬼佬版吳嘉龍(的確有幾分像),美藉猶太裔人,童星起家,代表作有《(500) Days of Summer(心跳500天)》。為什麼我會中伏呢?後來經我的冷靜(?)分析,發現西裝佔了很大的比重......本身我對西裝的抵抗力奇低,加上他在劇中帶點邪氣的笑容,又長時間處於西裝look下,難怪我會一頭栽進深淵......不信?有圖有真相。
[花痴mode關]
劇中飾演Cobb的好拍檔Arthur,是個冷靜及懂得隨機應變的傢伙,身手敏捷如蜘蛛俠(看過的人應該明我說甚麼XD),沒有他,可能全團人都命喪於第二層夢中......另外,他吻Ariadne一幕用的藉口更是一絕,果然是聰明的傢伙XDD

(下一步我就要去找《(500) Days of Summer》來看啊,啦啦啦~~~~)

------------------------------------------

本來還想寫寫劇中關於夢境的概念,但恐怕片幅過長,還是另闢一篇吧。

圖片來源︰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