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0日星期二
雜唸
因此,我相信陳信的批文是真心之言。
我承認自己是後知後覺的一群,由Micheal Jackson突然離世引發的平反潮,更加突顯作為「觀眾」的無知。娛樂的圈子是傳媒玩弄藝人的好場所,管你有多光明正大問心無愧,他們等待的卻是你一個無心之失或魯莽之言,然後小事化大無中生有就是他們的本領。誇張是宗旨,扭曲是真理。聰明的藝人知道要討好的不是粉絲和觀眾。作為最後接受資訊的普羅大眾,究竟消化了多少真實?當我們在竊笑或鄙視某些人的荒謬行徑時,被愚弄的究竟是誰?
純真變成邪念,沉默變成孤僻,要毀滅一個人格原來是多麼容易的事情!這是不是魔鬼的責任?這個問題令我想起一次氣結的對話。上星期,一名基督徙朋友問我︰「你覺得自己可以上天堂嗎?」我答︰「這件事的決定權不在我。」然後他就非常驚訝︰「為甚麼?難道你沒有這個信心嗎?」我答︰「我有信心不代表我可以,誰知道你的一生可以值得上天堂?」然後就是一番救恩論的詮釋,夠了,道理我都明白,道論嘛。最後都是回歸到老掉牙的問題,後悔了,知錯了,被原諒了,就可以上天堂?即是我不明白,你有甚麼資格說我的價值觀有問題?
我想起了《Monster》中一段小插曲。當天馬醫生準備在樹林射殺約翰時,遇上了一名老翁,老翁說他每天都在樹林中懺悔。他曾經是一名平和的青年,樹木中的小烏喜歡親近他,後來戰爭令他被迫加入軍隊,在一次執勤中,因被一名外國人發現身份,為了遵從軍隊的誡條,見者必死,他決定扣下板機,將這名既不是敵人又不具威脅的普通人擊斃。從槍聲響起的一刻,再沒有小鳥停靠在他身上,青年變成老翁,遺憾終此一生。當生命走到盡頭,他只有一個小小的願望︰「這遍樹林,大概不會再有人流血吧。」有些事情,不是在於寬恕與否。
我討厭將寬恕變成藉口,所謂良心好過一點,人始終逃不過面皮的枷鎖。
「右手行善不可讓左手知道」,當有人做到的時侯,嫉妒卻否定一切。
別再說是撒旦的引誘吧,人比魔鬼更可怕。
2009年6月27日星期六
給那些對Michael Jackson存在偏見的人!(包括自己)
他真的有漂白過皮膚嗎?有沒有聽過「白癜風」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Q6b7kHGsS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5TSEKXXIvI&feature=related
整容?的確有。請問現時有哪一個明星沒有整容?問題是,誰有勇氣承認?
Michael自己曾經在自傳裡很坦承地說明過──
頻繁不斷地出現在公眾眼裏使我厭煩了,所以,我決定過隱居生活,過得安靜一些。我仍常常感到很害羞,你一定記得,我很小就成了童星,我是在一群不想讓我變化,不想讓我長大、長得與從前不同的人們那種日夜的看護之下長大的。當我初次成名時,我長得很胖,有一張圓圓的胖乎乎的臉,這一直持續到幾年以前,我開始改變我的飲食結構,我停止了吃牛、豬、雞和魚,還有那些能使人長胖的食物。我只是想使自己變得好看一些,活得舒服一些,身體強壯一些,漸漸地,我減輕了體重,我的臉變得像現在這個樣子了。
這時,報紙開始指責我做了整容手術來改變我的形象,我承認,我只是改變了我的鼻子,像其他許多演員影星一樣。而報紙則會找一張我小時候或高中時的照片,把它和我現在的照片比,在以前的照片上,我的臉是圓圓的、胖胖的,我有一頭捲髮,照片上的燈光效果也差極了;而在新的照片上,我有著一張更加成熟了的、長大了的臉,我改變了髮型,鼻子也和以前不一樣了,而且,現在的燈光技術也先進多了。其實,進行這樣的比較很不公正,他們還說我在臉上也做了整形手術,我很奇怪,為什麼他們會下這樣的結論,這太不公正了。
我的問題在於我曾是童星,人們喜歡看我一成不變。我現在要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我從沒改變過我的面頰,沒有使我的眼睛變大,沒有使我的嘴唇變薄,也沒做過什麼植皮手術,這些指責太可笑了,如果它們確有其事,那我承認,但它們不是真的。我曾經作過兩次手術改變了我的鼻子,最近在下巴上做了切割手術,但就這麼多了,到此為止,我不在乎別人說什麼,這就是我的臉,我知道。
我現在食素,所以我很瘦,我嚴格遵守飲食規定已有好幾年了。我感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好,更健康,更精力充沛。我不明白為什麼報紙雜誌對我的外表總那麼感興趣,我的臉和我的音樂、舞蹈又有什麼相干呢?
孌童?這是一個陰謀。有沒有聽過人言可畏?
希望大家認真研讀以下紀錄︰
案件背後真相:http://www.wretch.cc/blog/weiwei90baby/11930163
案件證詞實錄:http://www.wretch.cc/blog/weiwei90baby/11930171
文字來源及更多參考︰http://www.wretch.cc/blog/weiwei90baby
2009年6月22日星期一
阿德與小克
小克為阿德的新書《不軌劇場》的撰文。
從來我看書都下意識將序和跋略過,因為真心寫的人不多。有趣的是,如果你稍有耐心,花一點時間一瞥那些字裡行間,你可以從中發現撰稿人與著者的關係,孰深孰淺。事實上,為寫而寫的人佔了大多數,而未看過著者的出品就執筆起薦更是屢見不怪。沒辦法,香港人的時間很寶貴。
至於著者邀請何人寫序/跋,動機原因有很多。有些是為了對方的名氣或身份,有些為了學術上的肯定,有些是義氣帳,更有一些無須動身,已有人毛遂自薦。
我相信小克的序屬於最後一類,目的不是「借德揚克」,而是單純的惜友重才。要知道,兩脇插刀的拍檔不易找。阿德也很樂意把頭盤交給小克吧。
小克跟阿德,彷彿是創作界的「軟硬」。小克像林狗,有市場觸覺,轉數快,女生喜歡的幽默︰「好Cute啊~」, 阿德是阿葛,很麻甩,也沒有好Cute的公仔,帶點滄桑。我們大多喜歡喜歡視覺上的享受。
慶幸是,這位林狗非欣賞這位阿葛。
麻甩之情,也可以讓人感動得眼濕濕。
******************************
我的漫畫只是一碟焗豬扒飯,楊學德的漫畫卻是碗老抽豬油撈飯。我是果汁糖,他是薑糖;我是雞肉腸,他是老潤腸;我是炸雞腿,他是臘鴨髀;我是西檸雞,他是陳皮鴨 ;我是菜遠牛肉,他是梅菜扣肉;我是番茄炒蛋,他是魚腸蒸蛋;我是椒鹽豆腐,他是老少平安;我是方便無比、無處不在的「大家樂」,他是只此一家、只有挑剔的老饗光顧、留守舊區的地踎小館子。
所以,如果你老是說「看不懂阿德的漫畫」或「阿德的漫畫很醜」,那可能是因為你未夠班成為一個高素質的漫畫讀者;亦可能因為你年紀尚輕入世未深,無緣領略其作品精髓(當然,亦有些是因為真的不合眼緣,各花入各眼,那就無話可說了)。
到那刻,你開始覺得涼瓜是甘不是苦;到那刻,你叮囑伙計在你碗腩麵上額外添蔥添芫茜,到那刻你再尋回這曾經輕蔑過的楊學德,便覺相逢雖晚,卻半生不枉。
反之,如你跟我一樣,從一開始便是楊學德的死硬派粉絲,那就跟你有偈傾。
喜歡楊學德漫畫的原因很純粹,我們都專注地沉迷他在細膩觀察下呈現出來的極度真實世界。真實,是指人性(尤其陰暗一面)的刻劃。常被問及怎樣才算富有「本地特色」的漫畫?其實不一定要畫電車唐樓,卻一定要有香港人的性格。無論人物造型有多扭曲、故事情節有多瘋狂,背後的人格描寫、高度透徹的人性搬演,楊學德都從無脫離現實的香港半步,當中經歷多少日常觀察及消化?
要了解作者筆下的真實生活,先去了解作者本人的真實生活,鑑賞過程可能會變得更立體:楊學德這傢伙每日的生活,是早上開著收音機上網蒐集環球珍奇新聞圖片,中午時段開鑊整個雪菜肉絲面,飯後出旺角觀察一下眾生醜相,或從歷史書本中發掘某些逝去的光輝,然後襯著等老婆放工那片刻,思量一下應該把剛買回來的玩具車藏到哪兒不讓老婆發現,到外家那邊晚飯後,看看那個永遠收不清的電視,便開始睏了,午夜醒來發現自己整日乜都無做過,又開始幻想一下曾立下心願要畫的關於潮州人歷史的漫畫終於畫好的時候那份滿足。以上就是楊學德「不用交稿」該天的生活,當然要交稿那天另作別論。
在閣下眼中,這種生活是理想退休生活還是典型「沒上進心的男人」的生活?告訴你其實所有漫畫家的生活大致如此(我的更離譜因為我睡的更多)。真正投入生活從而觀察生活,佔了我們人生的大部份時間,只有真正在生活的人才能寫出生活。你在他漫畫裡看得爆笑的每個Gag,其實都千錘百煉。正如楊自嘲:「我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個Gag!」他當過廣告公司,受不了,辭工後當過送菜跟車,懶懶散散才畫出第一本長篇《錦繡藍田》,所以他書裡的角色永遠是有理想卻一事無成的小男人,這也算是種自我挖苦的投射。你看他的角色很醜,走上街看看,其實一樣醜,從沒刻意醜化,是種活脫脫的真實的呈現,只是我們不肯承認罷了――嘿!他要笑的,正是大眾這種「不肯承認」。大眾啊大眾,被揶揄後不自覺――繼續在K房大唱林狗的《流行曲》,仲唱得鬼死咁開心。作為創作者,哀莫大於此;矛盾是,成就及滿足也建基於此……創作人啊,創作人!
阿德塑造戲劇的能力超強,有時根本毋須文字輔助就能帶出詩意:《長相憶》三部曲尤為經典,是我上分鏡課時的教材;有時笑位也不須刻意經營:兩篇《季節》,頂!如果活在歐洲,原稿早已被一眾當代美術館搶著收購珍藏了。當然還有那些非常後現代的《泰式消暑劇場》和《膠報》,個人覺得比那批價格動輒上億的中國當代油畫強勁十萬倍。
無論節奏掌握、敘事能力、一切漫畫語言技巧,可能他不自知或不吹擂,但其實已達世界級--實際上楊學德和智海的作品近年已陸續推出法文版,成就已被肯定,卻在自己家鄉屢受「看不懂」之罪。可幸,這影響不了他們,鍾愛漫畫之情從沒絲毫動搖,這反而是我對兩人最敬佩的地方。
快、短、少字、即食、無聊爆笑――四格漫畫,理應很能夠迎合香港環境,甚至本城大有內在條件發展成全國最強的「四格基地」。《老夫子》、《牛仔》之後,香港其實還有出色的四格漫畫和四格作者,包括阿pink、梁進、江記等等,當然還有已故的林振強。去年開始又多了兩位新星――其實是老餅――阿德和智海,算是第一次長期地連載四格,起初我作為讀者的興奮感覺尤如當年知道莫華倫要出隻Canton-pop大碟。嗯……想來又有點不同,算了,這是個不好的比喻。
彷彿只有漫畫家才知道,其實畫四格,很難很難,可能比畫長篇更難。四格漫畫就正是難在「只得那四格」,每格皆有其功能,每格皆不得浪費。而且,要在短短四格時間內搏君一笑,成敗得失只在電光火石間,一隻Gag,得就得,唔得就唔得,(對漫畫家來說)壓力大得像互射十二碼。長篇小說或偶有冗句;長篇漫畫亦時有某兩鏡多餘,但都只打斷節奏,小小污點無傷大局。四格漫畫呢?起、承、轉、合,一格錯,整篇亡。智海的《花花世界》更創新,他並非在搞Gag,據他所言是希望畫出「沒有Gag,沒有End-punch」的四格,像寫唐詩。
對了,唐詩,莫論五言七言,都只簡單四句,十秒內讀畢,情緒竟能在頃刻間被牽動 ,餘韻又何止十秒?繞樑三數天後,你才知道你不只買了部書,也買了一些感動的「時光」――跟買股票不一樣,是種精神文明上的投資。不斷探討人生百態,把不同階段的成長心聲融入作品,從而不自覺地變化,精神分裂地繼續觀察創作,乃本地漫畫家的寫照(身兼多職則是我們的宿命)。他們倆的四格漫畫短小精悍,每次傳到我郵箱,看後總以單字粗口方式讚歎(是兩種完全不同情緒層面的讚歎,所以那個單字讀來語氣上並不一樣)。《不軌劇場》和《花花世界》一暗一明各走極端,但都是小食 ---- 楊學德把蝦醬腐乳陳皮臘味弄成廣東點心;李智海把鵝肝魚子藍莓羊排弄成港式小撻。
這趟,你可以說不合你口胃,但別再說「看不懂」!好嗎?
小克
5/09
杭州
2009年6月4日星期四
毋忘VIIV
有生之年
請不要忘記廿年前的今天
廿年前
我們可以藉口少不更事
廿年後
我們無法不聞不問
不去維園
不要緊 新聞報章總有報導
時間倉
促不要緊 網路資源多得很
過了今天
我們還可以接觸
它們和他們
都值得我們去了解
別讓當天的血白流